最近,有人把一个旧集装箱运到海宁市长安镇鹿耳村村头的空地上,红布一拉,大门一开,盒子成了超市,里头有整齐的货架、POS机、电脑、空调、 监控摄像头……这可不是变戏法,海宁已经有200多个这样的“盒子超市”,超市运营方浙江好立方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正打算推而广之。
除去“准生证”的问题,这个用集装箱开超市的点子绝对令超市连锁业内人士眼前一亮。
上周日,全国工商联民营私营经济研究会在杭州专门举行了一场“创新商业模式”研讨会,用集装箱搭起的“好立方”吸引了很多眼光。
集装箱超市,随时可移动
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,目前农村消费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。从2000年至今,农民的收入增长了78%,而同期农民的消费增长了140%。“这说明,农村的巨大市场已经开始启动,而与此相矛盾的是,农村并没有完善的商业体系。”
“好立方”的投资者、南大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告诉记者:“每个村的日用品消费额有限,如果用传统思路投资建一个连锁店很不经济。像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肯定不会开到农村去。”
浙江好立方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立刚告诉记者,还是“盒子”比较实惠,比较过各种“盒子”后,他们最后选定了“退伍”集装箱。
“用集装箱开超市,不但解决了农村没有标准化物业的难题,而且风险很小。如果某个地区开超市亏本了,怎么办?很简单,拿吊车把集装箱吊走,运到其他地方就行了。”王立刚说。
以单个连锁店80平方米为例,集装箱采购成本1万元,改装成本1万元,成本总计2万元,差不多是传统超市建造成本的1/4。
低成本、可移动的集装箱颠覆了传统超市的开店模式——“好立方”可以随意寻找农村闲置用地,租用后把“盒子”一放就可营业。
一瓶水便宜几毛钱
南大集团过去主要做环保食品包装,2009年的产值20亿元,但从事制造业的陈建华一直在寻找流通业项目。
2009年5月,南大集团启动总投资4亿元、首期投资5000万元的“好立方”连锁便利店项目,首先在海宁试点。陈建华告诉记者:“目前海宁已有200多个集装箱超市,单店日均营业额1500元,生意好的地方有5000多元。”
如果发展到1万家,那么整体的营业额就达到50多亿元,陈建华如此规划着他的版图。而让他有如底气还在于他有自己的优势。陈建华的南大集团,多年来跟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其中有联合利华、卡夫、雀巢、统一、康师傅等。这样一来,好立方超市中的数千种商品,有40~60%都 属于厂家直供,这不仅确保了产品的质量,更可以直接让利给农村的消费者。
“一瓶矿泉水,村头小店要卖1.5元,我们可能卖1元就够本了。”陈告诉记者。他还希望在农村建立标准化的流通体系,“供应商合法身份的确定、商品检测报告、货物到门店的流通等,我们都有一个信息系统来支撑它,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。”
集装箱开超市面临隐忧
除了铺设实体店,好立方还打起了网络的主意。“比如,跟淘宝合作,淘宝在好立方连锁店中设立终端,村民可以通过我们的帮助实现网络购物,我们也可以提供相应的物流配套等服务。”陈建华这样描述他们今后的规划。
一方面,陈建华规划在三五年内建起1万家好立方连锁店;另一方面,没有房产证的集装箱也令他心存隐忧。
“连锁店场所必须具有合法产权证明的物业,并具有明确的地址门牌号。”陈告诉记者,集装箱改造而成的钢结构营业房不具有房产证,也没有相应的门牌号,不符合国家法规对经营场所的现行规定。
如何破解这个问题、让好立方项目合理合法地存在,成了这一项目能否推广开去的关键。陈建华介绍,他们的好立方项目最先在海宁启动,海宁市政府专门召开协调会。最终,由当地工商局协助拟定标准的《房屋权属证明》文件,这一文件旨在说集装箱连锁店可用于商业活动。
“项目未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,得到政府的支持很关键。”对于这一典型的“新农村”项目,陈建华如是说